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

完善宁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09 15:40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子化”形势愈发严峻,部分地区人力资源更加依赖于流动人口的补充。宁波是人口净流入型城市,目前外来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60%左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宁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共同富裕先行的重要举措。

一、宁波流动人口主要特征分析

2022年底,宁波常住人口总量961.8万人,同比增加7.4万人,人口增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11位(见表1)。其中,年底拥有户籍人口621.1万人,同比增加2.7万人,流动人口成为宁波常住人口增量的主要来源。

表1  2022年全国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前12位

排名

城市

2022年常住人口(万人)

2022年增量(万人)

2021年增量(万人)

1

长沙

1042.1

18.13

17.85

2

杭州

1273.6

17.2

23.9

3

合肥

963.4

16.9

9.5

4

西安

1299.59

12.29

20.3

5

南昌

653.81

10.06

18

6

武汉

1373.9

9.01

120.12

7

郑州

1282.8

8.6

12

8

青岛

1034.21

8.54

15

9

济南

933.6

7.86

9.4

10

成都

2126.8

7.6

24.5

11

宁波

961.8

7.4

12.4

12

南京

949.11

6.77

10.34

从近年流动人口变化情况看,宁波流动人口呈现总量大、年龄轻、来源和空间分布稳等特征。

(一)流动人口总量大,增长相对较快

据统计,2021年底,宁波拥有流动人口超过510万人,较2010年增长26.61%,年均增速超过2.17%,高出户籍人口年均增速1.45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国主要城市第10位,省内城市第2位(仅次于杭州)。

(二)性别结构略有变化,年轻人口占据主力

目前,宁波男性与女性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为58.1%和41.9%,男女比例较2016年的1.3∶1略有升高。从年龄结构看,年轻人口为绝对主力,16至59周岁年龄段占比86.7%,与2016年基本持平。得益于大量年轻人口的流入,2021年宁波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为18.3%,较户籍人口老龄化率(26.3%)低8个百分点。

(三)空间分布基本定型,市区人口更加集聚

市区是宁波流动人口流入的主要区域,目前居住于市六区的流动人口占比54.9%,较2016年略降1.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达的慈溪和余姚成为两大热门区域,流动人口占比分别达到24.4%和12.9%,较2016年分别提高1.5和0.4个百分点;宁海和象山的流动人口占比总体维持在3~5%之间。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集聚、北两极、南零星”特征。

(四)地域来源相对稳定,安徽稳居第一

目前,宁波流动人口最大比例来自安徽,占比约20%,其次是贵州、河南,各占12%左右,浙江省内其他地市的流动人口占10%。近十年来,安徽一直稳居宁波流动人口第一来源省份,除位次微调外,贵州、河南、四川和江西作为省外四大主要来源省份的地位也没有改变。

(五)长期居住意愿明显增强,人口吸引力上升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居家迁移且长期居住的意愿不断增强。特别是2017年宁波GDP总量突破1万亿之后,从2018年开始,居住五年以上流动人口数量逐年上升,2021年超过80万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16%以上,总量较2017年增加48万人,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

二、宁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保障情况

多年来,宁波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出台涵盖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积分落户、社区治理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有序推动流动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动“新老宁波人”同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强化

1.加强工作统筹。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形成了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将流动人口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

2.健全政策体系。2015年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2017年实施农民工量化积分申评制度,2018年以来三次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投靠亲友、投资购房等方面的落户条件,同时完善积分落户相关政策,大幅度下调落户门槛,各地各部门也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3.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动态梳理并公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实施与量化积分评价相挂钩的公共服务和便利供给制度。通过合理设置计分、加分、赋分、扣分(冻结)项目,积极引导流动人口提升技能素质、遵守公序良俗、保障合法权益。

(二)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保障水平有序提升

1.优化就业服务。实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强区域劳务协作,支持鼓励劳务输出量较大的市、县在宁波建立劳务协作服务站,协同做好来甬务工人员服务工作。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工程,依托匠心工坊、工匠学院等平台,每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

2.加强教育保障。建立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稳步提高公办学校就读率。2021年,全市接收义务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08万人,占义务段学生总数近40%。目前,全市随迁子女公办学校接收率提升至95%。

3.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水平。流动人口在卫生健康方面已基本实现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服务,全面开展流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孕产妇健康管理等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服务管理率、随迁适龄子女“五苗”等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90%以上。

4.改善居住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落实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扩大公租房覆盖范围,环卫、公交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公租房政策。2021年7月,宁波发布实施《关于解决一线环卫工人住房困难的通知》,加大了对符合条件的“无房环卫工人”住房保障力度。

(三)公共服务方式更加便利,数字化技术有效支撑

1.首创推进“新居民”一件事改革。首创“新居民”一件事应用平台,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现代化新居民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流程统一、市域通办、过程闭环,有效破解办事手续繁、跨区流动难、考评机制差等问题,推动新老市民深度融合,平台成为宁波首批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事例。

2.强化“以房管人”信息化支撑。借力阿拉警察APP、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门牌、企业远程申报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便利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主动申报。深化出租房旅馆式管理,以行政村(社)为单位设立“旅馆总台”,租客可通过“总台”自主选房,实现“来即办理,现场入住”。推动“智安小区建设”,2021年建成“智安小区”近2700个。

3.推广数字化服务应用。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推进信息共享,实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出租房登记及四大类型居住证网上申领、快递送达“零跑腿”服务。依托国家、省、市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流动人口出生动态监测,确保全员流动人口入库数据及时、准确、有效。简化优化入学流程,全面推行随迁子女网上入学报名。

三、宁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宁波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的新阶段,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住地的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流动人口自主融入意识增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更高要求

以“85后”“95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流入主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拖家带口迁徙现象增加。举家迁徙的同时,流动人口迫切希望与户籍居民享有同等的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目前,除就业服务、公共卫生等部分领域外,宁波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养老等方面与户籍居民间还存在一定待遇差距,不同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

(二)流动人口就地生活期望值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得益于发达的工业经济,就业是当前流动人口选择宁波的主要考量因素。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宁波就业安家,学校、医院、文化娱乐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不断增长。但目前,宁波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政策和机制尚不健全,市辖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明显优于县市。如,余姚、慈溪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比重大,常住人口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指标在全市反而排名靠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流动人口需求响应敏感度上升,对公共服务供给适时匹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应用,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流动人口的在线咨询、异地业务办理等线上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对公共服务供给响应的敏感性、及时性、适配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影响,流动人口就业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增多,增加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难度,同时,引发社会矛盾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就业失业形势预判、欠薪风险处置、生活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态势感知、预警处置和适时匹配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四、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的流向和规模是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在户籍人口老龄化及内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需要吸引更多有活力、有消费能力的流动人口选择宁波、留在宁波。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进一步强化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加快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兜牢民生底线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并探索将常住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城乡居民社保的可能路径。以医疗和工伤保险为重点,健全网约车、快递、家政等流动人口集聚度较高行业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补充保险,鼓励保险公司结合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等实际情况,创新完善出租屋保险、留守儿童保险等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切实满足流动人口保险保障需求。强化主体责任,严格执法检查,针对不同用工形态和特点,通过政策优惠、行业制约等方式,有序引导用人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参保积极性。

(二)完善住房政策体系,推动安家落户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深化落实“金融16条”“保交楼”贷款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发展长期租赁市场,着重增加小户型、低租金的租赁住房供给,尽可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匹配其经济能力的“一间房”或“一套房”。多方筹集房源,强化产业园区职工宿舍配建,并积极探索“共享宿舍”等新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将闲置厂房、商业办公楼宇等改建为租赁住房或职工宿舍。积极争取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探索一次性、自由缴存等多种缴存模式,实行“存贷挂钩”,适当提高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探索将符合条件的来甬务工人员纳入住房补贴范围,提升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建立分档补贴机制,支持其在市场租赁住房解决居住需求。

(三)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快供需适配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统筹考虑流动人口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项目覆盖人群范围和待遇标准,推动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区域统筹,探索完善“钱随人走”“地随人走”等配套机制,加大向流动人口占比高、公共服务配置不足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常住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有效衔接。科学设置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有效利用远程服务、流动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提升产业园区等流动人口集聚区域获取多样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建立公共服务常态化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捕捉高频需求,推动供需动态平衡。

(四)完善数字化支撑平台,提升服务效能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数据库,集成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劳动就业等政务数据、手机信令等社会数据、水电气等行业数据,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数据共建共享,并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画像,为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效支撑。深入推进“新居民”一件事集成改革,迭代升级系统功能,让更多惠民政策举措直达快兑、免申直享。坚持数字赋能,加快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强化社区资源整合和应用场景开发,打造触手可及的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新老宁波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陈民恳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