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

村级物业经济提质升级难点及对策——以江北区庄桥工业集聚区为例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08 15:07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一、村级物业经济概述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村级物业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常见形式包括土地出租、合作经营、投资入股等。位于中心城区的村、社区通常出租商铺或建设小型商场,离工业区、开发区、郊区组团和卫星城较近的村庄以建造厂房、公寓、仓库并出租为主。

村级集体经济通常以股份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运行。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入股,村集体则以集体资产或土地等形式入股,年终根据经营状况进行分红。地方在征收集体用地时,一般会给村集体留有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减轻征地压力,但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会采用异地留用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倾向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庄使用集体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后再出租给企业;有的则要求企业出资建设厂房,租约到期后建筑归村集体所有。

二、村级物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村级物业经济特点与困境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以“土地+物业”的模式为主,在此模式下物业经济受限于区位和管理特点。一方面,稳定的物业收入依赖于发达的工业或商业基础,租金价值取决于土地价值,和村庄的区位条件相关,偏远山村难以享受物业经济的红利。另一方面,物业建设及出租以村或社区为主体,土地开发利用较为分散,相邻地区间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影响土地的整体利用和招商引资,也增加了乡镇的管理难度。

村级物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困境。一是经营问题。部分村级集体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投资回报率低。一些地区集体资源开发仅采用出租的形式,开发深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二是产权问题。村级物业建设在集体所有土地上,一般无法取得产权证。虽然名义上归村民集体所有,收益由集体共享,但具体到个人来说,农民普遍缺少“退出权”,合作社股份通常只能进行内部转让。三是管理问题。部分村级物业存在容积率低、管理水平差、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安全生产、基本农田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带来隐患,也为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村级物业经济提质升级现行举措

以浙江省为例,由于平原面积少,可利用的高价值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将土地综合整治后溢出的留用地作为集体资产,是全省农村的普遍做法。然而受用地指标和空间等因素制约,一些村集体的留用地难以落地。为此,各地出台了建设用地指标置换、集中等政策。

在村级经济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宁波江北区作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村级所有清产核资后的不动产、资源以“一物一码”方式统一纳入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形成“一村一图”、分析云图、三资监管、阳光公开等应用板块,鼓励各街道(乡镇)用好“一张图”,开展村级物业收储工作,通过统一收储、统一谋划、统一招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村级物业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以江北区庄桥街道为例,为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街道通过物业改造、物业转租、增容减绿、智造升级等模式,近5年每年盘活闲置资源用地200亩以上。但由于政策力度不足、补助资金有限等原因,推动工业用地进一步集约发展还存在困难。

三、本地村级物业提质升级的主要难点

(一)共性问题分析

1.企业内生动力不足。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制造业处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阶段,行业内竞争随之加剧。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面前,本地中小企业一方面认知不足,对数字技术和应用前景缺乏具体的认识;另一方面缺少技术、资金、人才,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面临“一转就死、不转等死”的难题。庄桥街道地处城乡兼具的特殊区位,工业企业以加工贸易类为主,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抵御周期和政策风险的能力较弱,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而传统制造业增长有限,在经济“换挡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虽然工业集聚区内拥有不少“隐形冠军”企业,但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性较弱。同时,辖区内不少小微企业由于第一代创始人面临退休,子女接班意愿弱,且不具备成熟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抱着“能做一年是一年”的想法,缺少技术创新和业务开拓的动力。

2.产权问题制约扩建升级。村级物业通常在平整后的集体土地或留用地上建设。如庄桥街道葛家村,村集体从村民手中统一收购片区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根据农龄和户口情况进行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建设厂房并出租给企业。在区域工业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企业愿意承担厂房建设的费用,但由于村集体土地的特殊性,建筑缺少产权证,企业对厂房的扩建或改造受到限制,在行政审批环节难度较大。村集体缺乏主动修缮厂房的动力,通常只有在自然老化影响使用,或者责任划分认定清晰的情况下愿意承担相关费用。

3.管理难度大。由于承租方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不但数量多,而且情况复杂,村级组织人员在租金收取、物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在提质升级上缺乏主动开拓的积极性。村级组织要同时面临闲置资源管理、环保安全检查、淘汰落后产能、招商引资服务、经济数据统计等多方面的考核要求,租金收取环节虽然已经实现在线收付,但实际上年末村级组织仍要对大量企业进行人工催缴;合同到期时(一般有效期为三年)需重新商定租金,签订新协议,且租金标准需经审计,工作量较大。此外,受产权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制约,租金的定价缺少科学依据和标准,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二)个性问题分析

1.集体土地征收困难。近年来,庄桥片区与城市核心区逐步融合,建设用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约为80万~150万元/亩,商服用地约为150万~200万元/亩。由于土地出让通常有附加条件限制,二手交易的价格往往更高,据悉现有厂房交易价格可达300万~400万元/亩。村级物业出租价格通常为2万元/亩/年,商服用房租金12~20元/平方米/月,和其他产权类型的厂房市场价接近;而如果作为集体土地征收,虽然村集体和村民能获得一次性收益,但各项土地补偿费用最终一般不超过10万元/亩,即使加上留用地的货币化补偿,从长期投资回报率来看也低于租金收益,导致集体土地征收困难。以葛家村为例,由于出租收益预期稳定,且合作社股权已经实现静态化管理,通过租金获取分红收益对村民来说更有利可图。土地征收阻力大,不利于工业片区存量用地的盘活提升,也给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整体规划带来困难。从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片区需要引入新动能,积极招引新兴行业,塑造优势产业社区,才能长期保持竞争力,创造集聚优势,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2.高密度带来负外部性。工业集聚不仅仅在物理空间上,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如果区域内产业协同效应弱,高密度的中小工厂集聚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公共资源和空间占用问题。如,区域内有的企业违反约定,占用公共道路区域堆放物资,影响园区内交通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如,临时停车、违规停车,都会对企业运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安全生产问题。如,区域内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发生火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也得到了保险的赔偿,但受波及的邻近工厂称,租约到期后将考虑搬离。区域内企业无论是扩容扩建还是原地改造厂房,都可能对周边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侵害其他使用者的权益,因此高密度地块上的工程建设必须高度审慎。

3.工业碎片化,产权碎片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庄桥街道工业用地愈发稀缺,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在这一阶段,部分工业区与城市核心区域连成一片,工业用地与周边住宅、商业用地紧密交织,不利于工业的规模化提升。在现有的几个工业集聚区内,村级物业用地和已经出让的建设用地、集体土地犬牙交错,形成了工业用地和土地产权双重碎片化的局面,给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相结合

深入了解上级部门国土空间和产业规划,将村级物业经济提质升级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落实产业规划部门的方案和定位,努力打造优势产业社区,积极招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等优势产业企业。产业社区兼具“产业”和“社区”双重属性,在聚力工业提质升级、运用现代社区理念管理园区的同时,也要考虑片区城郊复合的定位,为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预留发展空间,实现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

(二)工业发展与内需拓展相结合

以庄桥街道为例,北环高架南侧以城市住宅和商业用地为主,北侧工业用地、农用地和安置小区混杂,产业员工的消费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在打造优势产业社区,引入新动能的同时,要瞄准国家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规划,优化升级现有服务业产业布局,抓住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契机,规划新的商业用地和设施,形成与消费力相匹配的优质供给,释放消费需求;同时优化村级物业经济的收入来源结构,从依赖厂房租金向工业、商业、服务业收入多元化转型。

(三)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相结合

引入新基建、新动能产业,从短期经济效益角度看,相对于传统工厂占地面积小,租金贡献低,且基础设施和周边配套要求高,通常需要追加投资甚至改造场地,影响短期净收入。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主动清退低效益、租金缴纳困难的传统行业企业,积极吸引高新行业公司入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有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企业原地扩容扩产,利用江北区“增容调绿”等产业政策,合并周围低效厂房用地,提升地块容积率,实现集约用地,提升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扈映.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及问题——基于浙江经验的观察[J].财政科学,2017(06):142-149.

[2]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2008(11):10-12.

[3]张忠根,李华敏.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浙江省138个村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08):64-70.

[4]黄智光,张兴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研究——基于对浙江绍兴上虞300多个行政村的调研分析[J].中国发展,2018,18(05):51-57. 

[5]徐秀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困境与出路[J].开放导报,2018(03):43-47.

王天洪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