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

宁波公益街:“公益慈善+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17 15:22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宁波是全国闻名的爱心之城,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宁波共接收社会慈善捐赠61.06亿元。2022年,全市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款物总额16.52亿元,各类慈善主体有序增长,慈善功能有效发挥。

为充分发挥宁波慈善资源优势,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宁波市民政局、海曙区人民政府及宁波市残联、海曙区慈善总会联手推进,市区两级部门共同参与组建成立了复合型公益平台——宁波市公益街。2016年9月公益街正式开街运营,由浙江省首家注册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管理。公益街位于海曙区周江岸路东段,全长120米,一期占地1200平方米,11家社会组织入驻9家店面,二期工程800平方米,是一个由公益组织打造的相对成熟、面向市场、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创客空间。街区成立以来,坚持公益产品展示中心、公益服务集聚中心、公益活动体验中心、公益人才创业中心的“四个中心”发展定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展示与营销并重、线上与线下并重、协作与独立并重的“四个并重”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公益街区品牌。

一、链接平台:汇聚公益慈善资源推动基层共治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因地制宜发挥社区治理资源优势,健全基层治理网络,丰富治理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的体系。

(一)健全公益慈善网络,丰富基层治理主体

自成立以来,公益街积极招募引进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以街区建设为重心,助力市、区(县、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纵向四级公益慈善网络建设,重点加强街区公益慈善集聚力。公益街以海曙区白云街道基层社区为载体,以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运营管理核心,依托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将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引入街道社区,集公益慈善和生活服务于一体,不仅在公益慈善组织、项目、人才等培育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作用,还面向基层社区需求,提供涉及养老、助残、救灾、婚姻家庭、创业等服务,为群众构建融合消费、服务、体验于一体的互助式公益慈善平台,积极引导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助力公益慈善发展。目前入驻街区的团队组织都是在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公益事业的单位、组织、企业。为吸引更多慈善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凡是通过评审并成功入驻街区的组织企业,街区推出3年店面房租减免待遇,提供装修补贴、外出学习等优厚条件,持续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以及组织自身成长提供政策支持。

(二)拓展慈善覆盖面,扩大基层共治半径

一方面,以街区为中心不断完善公益慈善服务覆盖面。通过海曙社会组织城乡融合发展壹计划项目,街区协同入驻组织,以公益集市的方式,在多个乡镇社区设立点位,推广公益慈善理念、提供公益慈善服务,并通过街道党委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精准帮扶、组织孵化、人才培养、资源对接等方面作用,搭建起城乡社会组织的对接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公益街贴近基层社区群众,公益慈善深入人心,触手可及。街区实体运作为慈善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服务平台,让老百姓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公益慈善服务、哪里可以加入公益慈善队伍。先后组织了宁波公益嘉年华,各类义展、义卖、义捐等活动,推出公益项目以便社会企业和公众认购募款,培育了全民慈善意识,打造了具有甬城特色的公益慈善品牌。倡导公益慈善理念,在各级传媒平台大力宣传优秀慈善人物、爱心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向党委、政府提交慈善议案,努力展现公益街扎实的服务成效,塑造良好的群众口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综合枢纽:引导培育公益慈善推动基层自治

公益街不仅是链接慈善资源的平台,同时还承载孵化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职能,街区采用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依法运营的模式,为公益组织提供完整的政策服务、资源链接和路径指导,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旗舰级服务中心,实现街区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推动基层自治走深走实。

(一)培育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提升自治能力

公益街以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主导,积极引领入驻街区的公益慈善组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满足服务对象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一些结构较为松散、力量较为弱小的团队组织快速成长。一是陪伴式成长,指引组织化发展路径。根据社会需求,街区凝聚团队力量,在人员上帮助其招募社会志愿者,在空间上给予其办公和配套活动场地,在组织结构上协助其设计机构议事会,推举负责人等,让弱小松散团队实现从志愿者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合发力。二是项目化驱动,助力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市、区两级公益创投机制引导下,街区给予公益慈善组织项目定位和项目开发等专业指导,不断提升入驻组织的活动开发、组织管理、资金筹措、项目运作等综合能力。三是全方位扶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街区坚持“一对一”帮扶理念,通过链接国内外相关专家教授、拓展服务基地、推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在能力、信息、资源等方面给予入驻的团队组织全方位扶持。

(二)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夯实自治举措

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公益街积极探索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创业新模式,在保证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不偏离公益性原则的同时,有效利用市场化经营模式、品牌打造、品质提升、需求和资源对接等多元化手段,增强入驻组织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如,由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推动成立,具有公益性质的宁波市善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坚持项目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海曙西片农村和宁波对口支援地区的资源对接,公司在街区设立农产品体验店、在相关小区设立提货点,展销贫困偏远地区的农副和特色产品,居民可以按需下单,不但促进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群体的增收致富,而且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需求。宁波慈善商店、公益产品展销中心灿益工坊等组织,也通过多元化形式,架起了助贫助农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实现了贫困群体脱贫增收、社区居民满足需求、公益组织发展的多赢局面。

三、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全民参与推动基层善治

经过几年运营发展、拓展提升和迭代升级,宁波公益街逐渐发展成为融集合和辐射功能一体的枢纽型平台,服务内容和半径逐步扩大,受益群体和行业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宁波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善治的示范。

(一)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善治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无论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实现基层善治,还是脱贫攻坚之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都必须依靠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公益街的建立及街区中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引入、培育和发展,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基层党建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扶助初创公益组织、培育团队党员带头人、促成创投项目对接,引导爱心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精准推进政策落实等。特别是在社会救济、特殊群体帮扶、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一些市场力量无法全面覆盖的公益慈善和社会民生的交叉领域,坚持把党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优势。

(二)强化“五社联动”,迭代提升基层善治效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五社是基础,联动是核心。宁波公益街模式,把公益慈善的发展嵌入基层社区治理环节,以“五社联动”的行动策略,丰富了社区治理资本,提升公益慈善的整体效能。一方面,“五社联动”有效盘活社区内部资源,公益慈善组织利用属地资源,公益创投项目融入本地居民需求,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公益创投项目相对接,并依靠社区能人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增强了组织自我造血和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五社联动”促进外部资源对社区治理的投入,公益慈善组织入驻基层社区,包括专业社工、专业团队以及专业的公益创投项目,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营造,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三)强化人人慈善,持续营造共建共享善治氛围

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推进,公民慈善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公益、人人慈善的时代来临。宁波不断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努力拓展现代慈善发展新模式。公益街的发展壮大,公益慈善和社会治理的协同推进,正是抓准了核心要素——人的作用,无论是打造人人尚善、人人可善、人人好善、人人乐善的“人人慈善标杆区”,还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两者的内在发展逻辑具有契合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公益街依托社区载体,找准基层社区需求点,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激活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公益慈善型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基金项目等慈善资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公益慈善发展创新格局,让公益慈善的种子在人民群众日常社区生活的土壤中扎下根、长出芽。

徐红映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