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16 15:12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社区建设和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规划建设部署,结合宁波城市更新国家试点工作要求,全域推进宁波未来社区建设,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宁波开展了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大调查等工作,通过对照未来社区建设标准,摸清底数,发现社区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以“三化九场景”为标志的优质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从区域供给向全市域覆盖,将调查成果应用于未来社区建设,助力宁波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生活的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一、宁波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与问题
(一)建设成效领先全省
2022年7月,宁波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城乡更新建设)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市风貌专班)启动了首次全市层面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大调查工作,至2022年年底完成。调查覆盖全市700余个城镇社区,共采集数据10000余条,涵盖社区治理、教育、养老、卫生、文化、商业、体育等7大类20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施确认率和入库率均达到100%。根据全省11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数据评估结果,宁波整体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较高,平均分为74.31,排名全省第一(全省平均分64.8分)。全省各区(县、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数据评估结果,海曙区、鄞州区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评分超过80分,位居全省第二、第三。象山县在全省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工作培训会上作为优秀样板案例进行经验介绍。
结合宁波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地区、短板社区、短板设施状况,市风貌专班已着手制定《宁波市未来社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齐、补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对补短板行动绩效进行评价,推动形成“调查-评估-提升-反馈”动态提升机制,长效推进城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二)居民聚焦设施类型多样化和设施服务品质化等需求
结合《宁波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改革探索与研究》课题工作需要,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座谈的形式,开展了全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居民需求调研工作,综合调查结果,居民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硬件需求,希望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规模和类型,包括共享书房、文化活动室、文化礼堂、超市菜场、健身步道、室内外运动场地、停车场等;二是服务需求,包括提供老年食堂、家政服务、老年大学等服务,看病买药、生活服务等数字化服务;完善托育服务、课外培训等服务,以及社会实践、流动书展、亲子活动等服务需求。
(三)存在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大和“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密度不够等问题
服务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中心城区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较高,鄞州、海曙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较高,“5—10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备。外围县(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偏低,宁海、余姚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指数在70分以下,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密度不够。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体育场馆、卫生服务站等条线标配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涉及“一老一小”相关服务场景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其中四点半学堂160处,覆盖率为23%;托幼机构318处,覆盖率为38%;老年社区食堂47处,覆盖率仅为12%,距离“一老一小”全域覆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存在建设运营机制和设施集成合力待提升等难点
一方面,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项目主要还是依托政府财政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软硬件支出覆盖面广、基数大,缺少市场化多元保障,长效运营维护压力较大,建设运营供给机制需要优化。另一方面,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集成合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设施涉及民政、教育、文旅、卫健、体育等12个职能部门,以及“市、区、街道、社区”4级机构,统筹协调、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的难度较大,需强化多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对策
(一)开展社区专项体检,制定年度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计划
结合《宁波市未来社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提升行动计划》和宁波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等工作基础,建立覆盖更多人群、入库更多设施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据库,形成“现状库+规划库+项目库”,融合公共服务设施“一张图”,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调查评价和运营监测体系,为全市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奠定工作基础。启动全市城镇社区专项体检工作,开展横向对比分析、配套设施分析,以街道为基本单元,开展街道层面的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确定“查漏补缺”设施清单,制定年度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计划,形成“一老一小”为重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方案,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齐、补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二)协同多方力量,精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与未来社区创建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加强与民政、卫健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夯实未来社区创建基础,通过未来社区建设系统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根据居民需求和地方实际,在重点补齐“一老一小”服务场景的基础上,积极创建未来社区;创建普惠型未来社区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评价指标较低的社区。立足不同地域特色和人群特点,将居民需求调研作为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聚焦育儿友好、老年友好,加强5分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优先考虑老幼保障缺、设施数量少、服务评分低的社区开展补短板行动,原则上将公共服务评分指数排名后10%的社区纳入2023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将经各相关部门联合审议、区(县、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库和实施计划在市风貌办备案,指导各街道、社区及时更新完善项目状态,加强补短板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形成“社区专项体检+公服设施提升+未来社区创建”的一体化、全域推进模式。
(三)挖潜社区存量空间,形成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模式
聚焦存量空间盘活利用。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仓库、边角空地、拆违拆临、整合零散、盘活企事业单位用房等方式,做到“大空间集中用,小空间分散用”,采取存量空间增建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利用既有建筑植入公共服务功能、依托周边新开发用地配建邻里中心等方式,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嵌入式植入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拓展空间场所建设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模式。如海曙郎官社区通过社区空间微更新的模式,将一处占地4000平方米的老厂区梳理改造成郎官驿创意社区,集成社区服务中心、青年艺术家工作室、名画公寓、城中民宿、咖啡店于一体的文创新业态,全方位服务社区住客、创客、游客。坚持复合功能合理植入。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化错时预约等方式建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和弹性化使用机制,如鄞州和丰社区依托“荷蜂助手”小程序,实现200多平方米的“60+未来活动中心”,唱歌、喝茶、聊天、体育健身、文化综娱等多功能个性定制和复合利用。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鼓励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在社区开办分支机构或联办活动,推进服务体系网格化;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所属场地、设施,为未来社区建设运营提供空间资源。
(四)探索新建类未来社区带方案出让制度,系统性打造未来生活方式变革的美好家园标杆
实行带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土地出让。将新建类未来社区纳入新修订的《带方案出让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办法》,明确建设方案的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重点落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空间位置和产权归属,验收完成后同步移交;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中针对性进行紧缺性公共服务短板补充,将社区场景空间配置和功能要求、设施开放共享、运营维护等内容纳入国有土地出让条件。落实多样共享灵活配给。针对社区之间空间面积、公服基础差异明显的特点,充分树立基础设施共享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围墙边界,以沿街设置公共设施等方式让相邻街区共用空间,打造开放、集约、共享的生活服务圈。围绕打造“优质生活零距离”未来服务场景,新建类未来社区高标准全面配置“九个场景”,鼓励运用新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健康养老、儿童友好、活力青创等特色主题,形成一批精品未来社区项目,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样板、国家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
(五)培育一批本土化社区运营品牌,形成一套公共服务可持续运营“宁波解法”
将可持续运营思维贯穿到未来社区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做到场景之间相互融合。采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协同等手段,供给高品质社区服务需求。按照“商业化逻辑+专业化运营”原则,全力培育运营主体,建立运营商目录,积极发展壮大未来社区产业联盟。积极培育综合运营主体和专项服务运营商,打造行业品牌企业,为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充分享受相关支持政策。梳理未来社区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权属关系,探索符合条件的运营商用于社区服务的资产整体打包、统筹运营、资产化融资。挖掘和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社会责任感强、服务多元化、业主黏度高的本土化社区运营品牌。如,海曙郎官社区,联动民营医疗机构,开设社区中医会馆,提供中医养生宣传、健康理疗咨询等服务,现正积极对接医保系统,计划开设云上问诊、社区就医等增值服务,社区居民反响热烈,试运营阶段日均接待30人次。镇海总浦桥社区坚持政企合力,以当地国企为社区居家养老常态化运营主体,联合专业医养服务机构,开展居家照护、医疗上门、健康监管等为老服务及老年人紧急救护、智能手机使用等培训,累计服务辖区老人700多人次。
(六)先行推进城镇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改革试点,形成全域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的普适要求和标准
积极申报城镇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改革省级试点,鼓励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任务和实施路径。数字化赋能,鼓励已进入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的社区贯通实施“浙里未来社区在线”重大应用,重点推进探索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探索“带方案”土地出让和落地“浙里未来社区在线”等试点任务。按照“标配场景+选配场景”“普惠共享+全龄友好”“党建统领+文化彰显”“群众自治+邻里守望”要求,迭代优化未来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和验收办法,重点关注基本单元“一老一小”系统化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全域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的普适要求和标准。创新探索建立城镇社区专项规划传导实施机制,将社区服务设施布局要求传导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规划设计条件中,并逐步推广为按照规划和配建标准普适化、常态化推进的建设机制。
注:本文系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研课题《宁波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探索及研究》的研究成果。
李诗强 马家双 归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