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

协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共筑长三角生态屏障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15 15:46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良好生态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保护好农业自然环境与乡村人文风貌,才可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厚实农业农村永续发展的根基。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地区,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和样板,农业对经济社会特别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彰显,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更有效服务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要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建成了世界级的城市群,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全、农业创新能力最强、乡村业态最丰富的区域。但在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居高不下,城市污染严重外溢到农村,长三角农村环境有整体恶化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发挥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

长三角地区大部属河流沉积平原,山水相连、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人口密集、时空一体,在流域、气候、生态等自然条件方面高度相似,生态环境关联度高,污染危害程度大,实际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区域性生态整体,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要求长三角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群不断扩张,长三角地区城乡日益走向融合发展,城市污染大量外溢到农村,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农业是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村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安全巨大的“缓冲空间”与“代偿空间”,在减少生态压力与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长三角地区农业的生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要高于经济价值。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为长三角农业农村发展减轻阻力、增添动力,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三)满足长三角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整体提升,广大城乡居民对优质健康农产品和优美居住环境的愿望和要求日益强烈。长三角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和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生态发展需要着力破解的现实问题及深层矛盾

(一)现实问题和困难

1.缺乏绿色农业发展意识。农村当前普遍的思想意识是寻求农业高产量高效益,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规律和巨大惯性,导致绿色生态农业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由于其耗时长、投入多、收益回收慢,农民接受度普遍较低。新型农业发展方式转换会是痛苦、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同时,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不畅打击了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热情。 

2.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理想的农业生产是既充分提供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其提供支撑,但目前的农业科学水平还无法满足需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科研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现在化肥农药的投量已经有所减少,但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缺少药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环境治理等综合技术。

3.缺乏统一配套的制度保障。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但分类相对粗糙,覆盖面比较低。国外如日本、美国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有着明确的农药限量指标,我国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中,农作物类中仅有水稻有农药限量指标,蔬菜仅一小部分果菜、叶菜有农药残留量标准,绝大部分都使用同一种指标,导致优质农产品出口存在障碍。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也不完善,“三省一市”政策制度没有协调统一,未能促成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导致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力不足。

4.城市污染严重外溢到农村。长三角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相对严重,不仅因为农业开发强度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城市污染严重外溢也是重要原因。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正日益“包围”农村,城市污染严重外溢到农村,工业“三废”大量排放是重金属进入农用地土壤的最主要途径,富含氮、磷等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湖,是造成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

(二)深层原因

1.市场农业导向与生态环境要求的矛盾难协调。当前农业发展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农业产量效益与生态环境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冲突,市场导向并不利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加之缺乏系统化、长期化的规划,导致长三角绿色生态农业还停留在浅层、点状的发展状态,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路径,而且越是在长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比较效益越低,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的阻力也就越大。

2.城市与农村发展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难协调。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城市规模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城市快速发展对农村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挤占了大量农村土地、挤压了农村发展空间。近10年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少10.6%,大量围垦造成湿地萎缩、生物栖息地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受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农村,城市落后淘汰的工业产能纷纷向周边农村转移,加剧农村环境污染,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农业绿色生态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绿色发展贡献者。必须围绕绿色生态一体化,协同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为长三角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思想理念到方式方法、从制度政策设计到实际工作安排、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真正转到绿色导向上来。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优势,在产业业态、人才培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绿色品种、绿色技术、绿色装备普遍应用,促使农业生产向生态规律回归,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强度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进。

(二)共同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重视和加强生态保护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一是大力支持生态种植养殖,发展循环农业,在重要生态系统区域要谨慎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二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重点发展林业经济,筑就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措施,抓好长江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太湖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田林网和水利工程改善重要流域和丘陵岗地生态系统。三是“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经验,以制度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付出“不吃亏”还“有所得”。

(三)协同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长三角区域农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正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一要着眼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消除农业面源污染重大源头。二要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更好发挥农业生态屏障和湿地功能,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农业生态链。

(四)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农产品标准

按照标准化要求统一农产品的生产、储存、销售等,既能减少浪费、减轻污染,又能促使终端农产品保持较高同一水准品质。一是整合现有农产品标准,在《长三角食用农产品标准化互认(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构建区域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标准化建设,并制定法规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区域互认。二是协调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化体系,建立包括农产品分类和编码标准、数据标准、质量标准、信息采集和传输等在内的质量追溯体系,同时布局建立若干农产品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农业产业链信息资源共享,保障追溯体系有效运行。三是在现行冷链物流标准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从冷库建设、冷链运输车辆、低温物流中心等硬件设施,到包装、保鲜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都实行统一监管;支持培育集仓储、运输、配送等为一体的一条龙式冷链综合物流服务的企业。

(五)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效融合

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一要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积极运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清洁环保、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控、优质农产品产能不断提高。二要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农业绿色发展产生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切实惠及亿万农民,成为全国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的样板区。

参考文献 

[1]胡立刚.长三角全面构建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国网,2022-12-05.

[2]崔转娣.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分析思考[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3(15):39-42.

[3]刘小力.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新东方,2010(06):66-68.

[4]包存宽,许艺嘉.长三角议事厅︱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如何一体化[EB/OL].澎湃新闻网,2019-08-01.

[5]金书秦,庞洁.抓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N].农民日报,2023-02-18(05).

[6]顾吾浩.开创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N].东方城乡报,2020-08-18(B02).

[7]杨树.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N].农民日报,2022-08-28(05).

[8]雷明.做好生态与产业融合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N].中国青年报,2022-04-12(10).

蒋昌明  仰叶齐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