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沪甬合作的思路对策研究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日期:2023-11-14 15:18
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早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多次到宁波调研时强调,要充分认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龙头地位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2022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实施,宁波被定位为三大综合性全球城市之一,迎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的发展契机。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宁波与上海在空间联系、产业对接、创新联动、服务共享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而研究提出新时期沪甬合作的发展建议,以期助推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加快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区域开放协同发展。
一、沪甬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通勤联系与人口流动
1.交通通达性一般,便捷度不及周边城市。强化物理空间的连通性,是实现城市间可转移性的基本要求。宁波与上海隔海相望,虽有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时空压缩效应,但因没有直连直通,目前到上海的最快通勤时间为94分钟,较2019年缩短25分钟,在上海大都市圈8个城市中,除尚未开通高铁的舟山外,仅优于湖州,远不及苏州、无锡和嘉兴等地的半小时同城化链接。每日48班的铁路班次也远低于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等周边城市(见表1),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交通通达性和便捷度不尽如人意。
表1 上海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度
中心 城市 | 周边 城市 | 直线距离(千米) | 高铁最短时长(分钟) | 火车每日班次(班) | 汽车通勤时间(分钟) |
上海 | 苏州 | 85 | 23 | 211 | 90 |
上海 | 无锡 | 115 | 28 | 190 | 120 |
上海 | 南通 | 100 | 63 | 35 | 130 |
上海 | 常州 | 156 | 40 | 184 | 170 |
上海 | 宁波 | 153 | 94 | 48 | 180 |
上海 | 嘉兴 | 88 | 27 | 149 | 90 |
上海 | 湖州 | 136 | 110 | 4 | 130 |
上海 | 舟山 | 156 | — | — | 230 |
2.人口联系互动不强,明显弱于苏州嘉兴等毗邻地区。人口是基础性、战略性要素,人口联系紧密度是衡量城市间可转移程度的重要指针。《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之前5年间,来自昆山花桥、苏州城区、昆山城区、太仓城区,往返上海虹桥商务区的跨城通勤人数增长了168%;从江苏、浙江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跨城通勤者人数增长了143%。从移动手机信令数据来看,2020—2021年普通工作周上海与临沪地区人口往来中,苏州昆山高居第一,每年流动总量均超过80万人次;苏州太仓、嘉兴嘉善与平湖位居第二梯队,流动总量在20万人次左右;宁波余慈地区、苏州吴江、南通启东、南通海门等地位居第三梯队,流动总量在10万人次以下。
3.城市吸引力较强,但人口整体素质缺乏竞争力。从人口吸引力看,2021年宁波常住人口954.4万人,在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中排名第3,仅次于上海和苏州,较2010年增加193.83万人,增长25.48%,人口增量和增速分别位居9城第2和第1位。2022年,宁波常住人口进一步提高至961.8万人,保持极强的人口吸附效应。从人口活力看,2020年宁波15~59岁人口占比69.63%,是上海大都市圈中劳动力资源比例最高的城市,2022年该占比微降至68.7%。但从受教育程度看,宁波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78万,排名第6,明显低于上海、苏州等地,人口整体素质相对缺乏竞争力(见表2)。
表2 2020、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人口主要指标情况
城市 | 常住人口(万人) | 年龄结构 | 受教育程度 | 2010—2021年变化 | ||||
0~14岁人口占比(%) | 15~59岁人口占比(%) |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 |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 | 人口增量(万人) | 人口增速(%) | ||
上海 | 2489.43 | 9.80 | 66.82 | 23.38 | 842.42 | 3.39 | 187.51 | 8.15 |
苏州 | 1284.78 | 13.55 | 69.49 | 16.96 | 287.02 | 2.25 | 238.18 | 22.76 |
无锡 | 747.95 | 12.96 | 67.29 | 19.75 | 163.17 | 2.19 | 110.69 | 17.37 |
南通 | 773.3 | 10.90 | 59.09 | 30.01 | 115.16 | 1.49 | 44.64 | 6.13 |
常州 | 534.96 | 13.26 | 66.73 | 20.01 | 109.20 | 2.07 | 75.72 | 16.49 |
宁波 | 954.4 | 12.26 | 69.63 | 18.10 | 167.75 | 1.78 | 193.83 | 25.48 |
嘉兴 | 551.6 | 12.08 | 68.62 | 19.30 | 82.36 | 1.53 | 101.43 | 22.53 |
湖州 | 340.7 | 11.94 | 66.72 | 21.34 | 46.03 | 1.37 | 51.34 | 17.74 |
舟山 | 116.5 | 9.81 | 65.31 | 24.88 | 20.97 | 1.81 | 4.38 | 3.91 |
宁波 排名 | 3 | 4 | 1 | 7 | 3 | 6 | 2 | 1 |
(二)产业布局与资金流动
1.工业集聚度提升,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就产业分工而言,上海在金融、航运、生产性服务等领域的优势明显,宁波作为工业强市,近几年制造业的集聚度加快提升。2021年,宁波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21万亿,与上海规上工业产值比达到55.97%,较2018年提高7.14个百分点。其中,宁波前十大规上工业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020年起产值超越上海,2021年与上海的产值比达到117.82%,三年提高28.5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加工业、计算机、电力热力生产、金属制品等行业与上海的产值比都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见表3),宁波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更加凸显。
表3 宁波前十大规上工业产值(现价)及与上海的产值比情况
2018年 | 2021年 | 2021年较2018年产值比变化(%) | ||
宁波前十大规上工业 产值(亿元) | 宁波与上海产值比(%) | 宁波前十大规上工业产值(亿元) | 宁波与上海产值比(%) | |
汽车制造业 (2512.19) | 36.77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084.89) | 117.82 | 28.54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999.71) | 89.28 | 汽车制造业 (2844.17) | 37.49 | 0.72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838.05) | 60.92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160.45) | 59.98 | -0.94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587.71) | 115.94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788.80) | 138.0 | 22.06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83.12) | 17.98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16.52) | 32.08 | 14.10 |
通用设备制造业 (956.72) | 33.1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67.41) | 39.79 | 6.66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956.61) | 59.55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155.33) | 87.96 | 28.41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12.79) | 224.16 | 金属制品业 (945.89) | 83.64 | 18.62 |
金属制品业 (633.45) | 65.02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38.35) | 187.57 | -36.59 |
纺织服装、服饰业(604.10) | 192.56 | 专用设备制造业(807.02) | 47.54 | 1.31 |
2.产业投资规模一般,投资领域相对传统。从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对沪投资情况看,按股东企业所在城市分,2020年投资额最高城市为苏州,99.47亿元,占长三角地区投资总额30.01%;其次南通,29.31亿元;宁波居第三位,14.31亿元(见图1),不足苏州市的15%。2021年,对沪投资额前几位城市分别为杭州(54亿)、湖州(41亿)、嘉兴(34亿)、苏州(29亿),宁波低于10亿元。从投资领域看,宁波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上海的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48.44%、22.22%、20.05%,而嘉兴的企业超六成投资于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宁波企业投向相对传统。
图1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对沪投资情况(亿元)
从上海企业对浙江投资情况看,2020年上海企业对宁波投资79.17亿元,低于杭州(147.11亿元)、嘉兴(106.36亿元),排全省第三位。上海企业投资的主要领域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服务业为主。
3.制造服务采购大幅增长,但对沪辐射能力减弱。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制造服务采购可以直观反映区域市场间的联系紧密度。从服务商品购销税务大数据看,宁波高端服务购销市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从服务采购看,2021年宁波制造企业市外现代服务采购金额302.4亿元,较2019年增长57%,其中,江浙沪三地合计占比22.21%,上海最多,占11.73%。从服务销售看,2021年宁波制造企业市外现代服务销售57.74亿元,较2019年增长116.7%,其中,江浙沪三地合计占比17.95%,以省内为主(14.29%),上海占2.19%(见图2)。
图2 2021年宁波制造企业现代服务市外购销市场前10强
宁波制造服务对外辐射能力不强,服务销售市场主要局限于省内。2019—2021年,宁波制造企业省外销售比率由27.39%下降至22.4%,其中对上海的销售比例下降了1.24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2019—2021年宁波制造企业服务销售市场结构(占比:%)
制造服务销售总额 | 其中:现代服务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市外省内(浙江) | 7.24% | 13.01% | 14.11% | 5.74% | 13.40% | 14.29% | |
省外 | 27.39% | 26.01% | 22.40% | 23.20% | 22.09% | 17.73% | |
其中: 前五强 | 上海 | 4.63% | 4.63% | 3.39% | 3.78% | 3.25% | 2.19% |
广东 | 2.24% | 2.14% | 2.88% | 1.40% | 1.77% | 1.47% | |
北京 | 2.63% | 1.75% | 1.84% | 1.93% | 1.57% | 1.06% | |
湖北 | 1.48% | 1.59% | 1.73% | 1.23% | 1.41% | 1.96% | |
江苏 | 2.98% | 2.22% | 1.61% | 2.15% | 1.82% | 1.47% |
(三)科创合作与人才技术流动
1.区域创新联系相对薄弱,协作关系强度排名不高。从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与上海合作发表论文情况看,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检索显示,上海与宁波两地作者合作发表论文数量5704篇,在8个城市中居第2位,但相较于上海与苏州两地的科研合作,差距明显,仅是苏州(10109篇)的55%左右。
从科技合作交流情况看,宁波积极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完成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对接工作,平台已登记仪器设备5211台/套,共享仪器4000多台/套。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与上海之间的科技协作强度总体上偏弱,如,在科技资源共享上,苏州和上海开放共享仪器设备5.4万多台,远超宁波;联合申请专利视角,有研究表明,浙江省内企业与上海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杭州、绍兴、嘉兴排名前三,宁波排在第四位。
2.沪甬人才交流有所深化,但对沪人才吸引力不够。充分发挥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在前湾新区谋划打造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实施沪甬人才合作七大行动,推动共建中关村长三角总部园项目,举办沪甬创新挑战赛、沪甬人才机构合作交流等活动,承接上海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但同时,由于宁波本土企业发展能级不够高,对上海的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吸引力不够。从近几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近七成选择留沪工作,选择浙江的比例仅5%左右,且以杭州为主,选择宁波的屈指可数。
(四)公共服务共享与数据流动
1.加快推进数据共享,稳步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依托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平台,落实103个事项长三角区域线上通办工作,并在市县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专设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主动作为对接长三角重要城市,2020年以来,依托自助服务终端,推动与上海、湖州等地30个事项线上联办。2021年,制定《宁波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实施方案》,与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签约合作,推动89个事项线上办理。
2.异地就医更加便利,医保支付目录仍待统一。近年来,不断优化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政策,扩大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范围,加快推出异地就医“免备案”,切实提高群众异地就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截至2022年6月底,宁波已开通436家异地就医定点医院,宁波参保人员在长三角地区结算约65万人次,总费用超20亿元(以到上海就医结算为多)。但由于宁波与上海等地药品、诊疗项目目录尚不统一,就医地直接结算与回参保地报销待遇出现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直接结算率。
3.教育合作有所突破,覆盖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等先后落地办学,与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民办教育研究院开展合作,出台并落实一系列宁波市民办教育政策。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财经学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分别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特色学科开展合作,共同提升高校办学能力。
二、沪甬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空间联系不够便利,交通区位缺乏竞争力
据预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湾世界级大湾区建设推进,宁波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出行总量将由现状57.7万人次/日,增长至154.1万人次/日,主要联系城市为上海(占比23%)、绍兴(占比18%)、杭州(占比16%)等,与上海间的交通出行需求将大幅增长。但相比苏锡常等地,目前宁波缺少直连上海的城际铁路,空间连通便利性不足。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专家预测,到2035年沪甬通道公路交通量、铁路客流密度的需求将分别达到34340pcu/d、536万人/年;2050年两者的需求更将分别达到72309pcu/d、1403万人/年。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流量9万PCU每天,现在已经达到6~7万PCU,接近饱和量的70%。特别是随着沪苏湖、北沿江等高速铁路开工建设,湖州、南通等地正加快纳入上海半小时通勤圈,交通区位优势将在未来几年超过宁波。
(二)产业对接不够紧密,分工布局缺乏协同性
上海大都市圈不少城市工业实力强劲,产业布局具有一定同质性。如,上海、苏州、宁波、无锡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产值都在千亿元级以上,相似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沪甬之间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产业链匹配度不够,尚未形成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关系,尤其是宁波与上海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布局协同上明显弱于苏州、南通、嘉兴。如,前湾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侧重封装测试阶段,在IC设计、技术研发等环节全国布点,与北京、深圳、西安等地均有合作,与上海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协同性。
(三)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区域市场缺乏统筹性
资金方面,囿于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健全,资金难以跨行政区统筹使用,一定程度上导致宁波与上海之间的科技项目等难以互认互通,科技资源等共建共享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人才流动方面,受制于户籍制度、社保政策、评价标准等差异性因素影响,人才市场还处于相对分割状态,宁波在吸才、留才、育才等方面精准性政策仍存在短板,高端人才和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土地配置方面,长三角尚未形成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等方面还需要加强统筹探索。数据共享方面,两地数据归集程度、统计口径和开放标准等不一致,公共数据共享利用还存在不少障碍。
(四)共建机制不够创新,协同发展缺乏战略性
由于行政利益的阻隔和地理空间的隔离,除了基于国家审批的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基于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外,区域间合作发展缺少项目化支撑、清单化管理、法治化治理和市场化推进。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科创中心的协同区,宁波在协同共建这三大功能上尚缺乏战略谋划,其作为上海大都圈三大综合性城市之一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亟待从机制上、项目上、平台上加快务实推进。
三、新时期沪甬合作的对策建议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实施,以都市圈为整体推动提升核心功能、参与全球竞争将成为主导战略。新时期沪甬合作应加快从设施对接与服务协同,进一步转向产业、科创、人才等更深层次的核心功能协同,与上海合作共建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高能级人才高地,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宁波力量、展现宁波担当。
(一)重点取得“一大”工程突破:即沪甬跨海通道
沪甬跨海通道直联上海与宁波,是宁波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动脉,不但承担沪甬城际功能,还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沪甬跨海通道也迎来项目的重大建设机遇。宁波应尽快成立项目专班,创新工作策略,建立国家、上海、浙江省、宁波市四方协同推进机制,加快通道早日纳规和规划建设,将其作为国家沿海高速干线铁路,打造成为长三角重大标志性、战略性重大工程,进一步打通沿海铁路大通道的“堵点”,实现宁波与苏州、嘉兴、南通、上海等大城市的直连互通,密切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与苏锡常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等的快速联系。
(二)积极推进“两大”平台建设:即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和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
1.构建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上海拥有4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0家市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多所高校(双一流高校17所)、7.36万名高校科技人员和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科创资源全国首屈一指。宁波拥有雄厚完备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富有活力的单项冠军及专精特新企业家队伍和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沪甬两地要积极推广“上海研发+宁波制造”“上海总部+宁波基地”“终端产品+协同配套”等模式,通过打造“科创飞地”、共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园区和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四链协同,在前湾新区谋划建设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由上海主导规划、建设、招商和运营,前湾积极参与和做好配套服务,建立利益共享、税收分成、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的全链条,切实推动科创成果、未来新兴产业在两地有序衔接、转移转化、场景示范和发展壮大。
2.协同打造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依托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规范和支持慈溪(上海)科创飞地等各类“人才飞地”建设,鼓励通过托管、共建等方式促进人才柔性集聚。试点推动人才标准制度统一,探索与上海实现人才资质互认,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证书、跨区域同行业认证等互认互准制度。研究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跨区域人才自由流动的服务体系,围绕公共服务转移接续等问题,做好制度衔接和政策协同。
(三)联动提升“三大”核心功能:即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新型贸易中心、全球领先科创圈
1.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对标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充分发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特色优势,合作共赢,重点在浙沪小洋山合作开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国际集拼业务创新和智慧港口建设加强合作。
2.共建国际新型贸易中心。发挥两地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重点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新型能源贸易、新型易货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新业态合作,探索破除监管模式、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贸易结算便利化等体制机制障碍,共同打造国际新型贸易中心。
3.共建全球领先科创圈。充分发挥上海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的优势,联动发展宁波甬江科创区,聚焦前沿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优势领域,联合技术攻关,完善“揭榜挂帅”机制,研究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共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分中心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宁波分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宁波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建立企业联创中心,支持和引导宁波企业加强与上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并加快建设。
(四)推动优化“四项”公共服务:即教育、医疗、文旅、数据服务共建共享
1.推动教育全方位合作。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教育等方面,开展资源共享、学科共建、教师共融。
2.强化医疗保障共建共享。建立沪甬医疗联盟与深度合作机制。加快实现两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双向免备案,推动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统一。协同开展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创新研究,合作发展远程医疗。
3.深化文旅联动发展。携手打造吴越文化最佳体验区。推进沪苏嘉甬等地主要旅游景区“一票通”,加强老字号品牌合作开发,支持跨区域组建老字号品牌运营公司,依托老外滩、南塘老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老字号产业集聚区。
4.探索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探索开展两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汇聚,建立政务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实现数据流通“可追溯”,建立健全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围绕公共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公共数据双向开放应用,允许授权两地特定机构进行开发利用,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用场景建设和推广。
(五)聚力打造“五条”特色产业链: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服务、海空天、邮轮产业链
充分发挥上海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优势(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其中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全国占比分别为58.3%、48.9%、47.2%和78.4%),依托宁波中芯国际、荣芯半导体、泰睿思微电子、甬矽电子、江丰电子、康强电子等龙头企业,加强沪甬集成电路产业链合作,协同壮大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俱乐部。顺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利用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结合吉利汽车、均胜电子等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宁波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配套优势,鼓励和引导沪甬两地产业链合作对接,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集群。深化沪甬两地数字经济协作,共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长三角国家电子口岸、国家港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共同培育一批优质综合集成服务商。依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航宁波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主动服务C919大飞机国产化战略,聚焦空天海洋领域,共建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卫星互联网基地,大力推动车联网、船联网、海空天特种飞行器等场景示范应用。紧紧抓住国内邮轮产业大发展契机,围绕上海打造邮轮总部港、枢纽港和制造港的目标,充分发挥宁波丰富的海岸线、码头资源和配套设施优势,利用象山、奉化、梅山邮轮基地优势,在沿海港湾和适宜海岛建设一批邮轮码头,探索开通宁波象山港-奉化湾-梅山-舟山-上海的海上直航航线,打造国内国际相互衔接的精品邮轮航线,推动两地游艇邮轮产业发展。
杨兵杰